知命之年是多少岁(古代女子在什么时候被称之为“破瓜之年”)

2023-03-18T14:54:17

虽然说起过去的封建社会,总是有一些人说古人的思想很僵化,不如我们现代人的思维灵活。但真正对比起来,其实思想僵化的可能是我们自己,古人相对而言更有才华,更讲究诗意,也更为浪漫,比如他们给一些事物赋名字的时候,对比起来,我们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一般来说,我们现代人是多少岁就称呼为多少岁,就算是进行阶段划分,也不会分男女,只是大概的说出特征,比如幼儿期、青春期、青年期等等,这些是一个人的生理特征,凸显不出各个年龄该有的具体特征,但是 古代无论男女称呼都有雅称,只是女子的比较奇特,那就是古代女子在十六岁是出嫁的年龄,一般被称为“破瓜之年”。 那么,“破瓜”指的是啥?

古人年龄雅称

生老病死中,可能极少数的能够幸运一生都不会生病,但无论如何,都还是逃不掉老与死。死只是瞬间的事情,但老却是一个似乎从出生开始就在进行的事情。可以说,从出生开始,每经历一个阶段,都是在衰老更近。

不过,在漫长的人生中,要彻底到衰老,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古人为了好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赋予了雅称,这样每个阶段的年龄特征凸显出来了,但又好听。

一般在孩子时代,男女年龄的称呼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一般 一个孩子从三四岁到八九岁的这个时间段,都被称为“垂髫”。 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头发都是短的,而且是从上往下垂的。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句子描述。

垂髫之年过了之后,就是八九岁到十三四的年龄段,这个阶段被统一称为“总角”。 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们在少年时期,已经将头发扎起来了,又因为是在头顶左右各扎一个,形似羊角,因此被称为“总角”。在《氓》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句子。

过了这个年纪,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就有称呼的差别了。 女子在十三四岁的年纪 ,已经有女人的特征,但属于早期,因此被称为“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 “豆蔻之年”。而男子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被称之为“舞象”之年。 在《礼记》中就记载了,男子到了这个年龄,是可以舞象(一种古舞),学射御的。

过了十三四岁之后, 女子在十五岁被称之为“及笄之年”。 “笄”,指的是古代用来结发的一种头饰。女子可以结发的年纪,即可以出嫁的年纪。一般到这个时候,女子都要陆陆续续说亲了。

而在女子婚嫁年纪规定比较晚的朝代,但一般也就十六岁左右。 女子出嫁的年纪,十六岁被称之为“破瓜之年”。 一般的男子在舞象之年过了之后,就到了 二十岁,也就是“弱冠之年” 。这个时候的男子已经可以行冠礼了。

过了二十岁,女子的年龄就少有专门单独的称呼了,不过 在二十四岁这样很是花一样的年龄,被称之为“花信之年”。 到了三十岁,一般的女子已经嫁人生育过了,逐渐出现衰老之象,因此在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已经半老的状态了,因为人们对女子容颜的苛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他们都被称之为“半老徐年”。

而后就跟男子差不多,比如到了 四十岁是不惑之年,五十岁是知命之年,而六十岁则是花甲之年,七十岁乃古稀之年,而八九十岁岁为耄耋之年,一百岁通常被称之为“期颐之年”。 相对来说,男子和女子每个年龄段的称呼都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女子的十六岁就十分奇怪,为何被称之为“破瓜”呢?难道指的是破烂的瓜吗?

何为“破瓜”

十六岁出嫁女子的年龄是十分美好幸福的年纪,当然跟“破烂的瓜”没有什么关系,其本义就是年龄,只不过在我们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中,“破瓜”有了另外一层意思。

一般以古代为背景的影视剧,尤其是妓院里面,当一个清白女子开始出来接客人的时候,就有“破瓜”之说。所以, “破瓜”慢慢的就跟男女两性的事情挂上钩,带着一些暧昧不能说的意思。 而最早将“破瓜”与男女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是南朝的乐府民歌《碧玉歌》中说的那样“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但实际上从正经的意义上来讲,“破瓜”跟男女的情事没有挂钩。 在早期的隶书字体中,“瓜”的写法实际上是两个“八”字,而两个八这样的数合计起来就是十六岁,因此“破瓜”就有了突破十六岁年纪的意思。

而在一些其他的记载中,“破瓜”实际上还不止指的是女子的年岁,还有男子的年纪。 两个“八”组合起来,用到的是乘法,所以“破瓜”指的是男子已经达到了六十岁的年纪。 这个年纪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对于很多事情有了更成熟的认知。

只不过到了后来,“破瓜”一词跟男子女子的年龄似乎关系不大,而是跟女子“破身”的关系密切,因此大多数时候,“破瓜”指的都是女子的贞操方面问题,而本来的意思基本上已经被人们所遗忘。

结语

很多说法其实一开始的意思并没有跟男女之事上沾边,但好像很多事情跟桃色挂钩,才会有更广的传播度,或者说有更加冲突感的意义才能被人们所广泛关注。“破瓜”在最开始之初,就是一个年龄的称呼,但是随着女性在这个时间段出嫁,因此就开始有人曲解其中的意思,以至于一传十,十传百,正确的意义没有传下来,反而另外的意义被传播下来了。

就如同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一样,脱离了原来的情境进行理解,那读起来孔子确实在骂人。但实际上我们细细理解,就如同“破瓜”之词的意义一般,其实很简单。因此,我们 在理解一些事物的时候,要仔细辨别、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就容易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