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救漆思弓(孔子之惠救漆思弓)

2024-03-02T12:02:24

孔子之惠:救漆思弓

春秋时代,邸国的宰相鲍叔牙因对巨室的婚事不同意而被流放到了陈国。鲍叔牙虽然身处陌生的他乡,却仍旧志在报国,不断地进行教育和传授人生的智慧。

漆思弓之弊

在鲍叔牙的门下学习的一位学生名叫漆思弓,他是陈国的一个贵族后代,自幼受宠爱,家境富裕,只是因为喜欢游手好闲、花天酒地而不受人待见。当他参加任命考试而没有考取官职时,他满腔热血,却无从发泄和宣泄。因此他选择了酗酒、嫖娼和闲游,从而陷入了道德败坏和沉沦的境地。他甚至因为无力偿还赌债,被迫出卖了自己亲生的母亲,这样的行径使得他成为了众人所唾弃的鼠辈。

孔子之惠

当鲍叔牙被流放到陈国之后,他便开始了在家中进行教育的工作。学生中的漆思弓也被推荐到他门下学习。起初,漆思弓并不合群,只顾埋首于酒色之中。但是,鲍叔牙并没有放弃他,而是采用“毒草治理”的方式,让他参加了一些艰苦的工作和官府的工作,培养他勤劳向上的品格。同时,他也向官府求得恩准,允许漆思弓回家见母亲。漆思弓终于领悟到了做人和为民的道理,幡然醒悟,他开始勤学好问,时常向鲍叔牙请教问题。

孔子深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善意的种子,只需要有人去引导它们生长,这种善意就会强大起来。在教育中,孔子推崇的是德育为先,即是先建立人的道德操守,从而培养品行高尚的人。鲍叔牙对漆思弓的教育其实是符合孔子教育思想的。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如鲍叔牙般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教育。

智慧之道

孔子的教育王国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教育价值观之上。孔子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们必须做到将自己所学的正义理念和道德标准应用于他们所参与的行动中。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具备了道德操守和思想品质。

孔子对鲍叔牙的开导,让漆思弓重新成为了一个有礼、善良和能力强的人。他最终不仅顺利通过了任命考试,并成了陈国的大夫,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院落,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心灵导师。漆思弓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他也穿上了孔子对于他的“知足装”,不再徇情逐欲。他已经被道德观念和信念所深深地烙印。

孔子之惠教育着他的学生和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中,要有取舍、有选择,要坚持做最有意义、最忠诚于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做善事,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无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要有信念和理想,并将自己的智慧、知识、经验、行动带到社会中去。

笔者认为,孔子之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便是要保持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精神,不断地让自己构建内在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并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应用在为照顾弱势群体和解决社会问题中去,以期达到“工力有余终身学”的素质与智力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