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属于哪个市(福建平潭历史)

2023-03-22T14:29:48

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县“平潭”,位于福州市东南方,辖有大小岛屿126个,东濒台湾海峡,西临海坛海峡,与福清、莆田二市毗邻,其所辖猴研岛与台湾新竹县寮渔港相距68海里,计126公里,被称为“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



平潭因其主岛在海上远望如坛,因而古称“海坛”,又因其最高峰君山常有岚气(山中雾气)弥漫,故而简称“岚”,因有海防驻地“平潭汛”(明清时期称军队驻防地段为“汛”),延用为地名。



早在四千年前平潭便已有人类活动踪迹,唐、宋时期为牧马之地,设有牧监,后来废弃,成为渔耕之地,隶属于福清县(今福清市)。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2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镇),雍正八年(1730年),移福清县丞设于平潭,以上下山十二区,及周围岛屿归平潭县丞管辖。嘉庆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798年4月12日)改建军厅。福州府自此隶闽县、侯官县、连江县、长乐县、福清县、永福县、闽清县、罗源县、古田县、屏南县十县及平潭厅一散厅。



平潭地处海上交通要冲,自古便为海防要地,与台湾澎湖列岛、广东南澳岛,合称海中“三山之目”。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为躲避元军,曾经驻跸平潭。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福建沿海,以备倭寇,特设水寨游营,下有“平潭汛”,海宇晏清,民不为患,后因承平日久,被废弃。嘉靖年间,福建沿海倭患四起,名将戚继光领兵抗倭,平潭、福清等地成为抗倭主战场。南明时期,唐王隆武政权麾下水军都督周芝鹤拒绝郑芝龙降清拉拢,移师平潭与郑成功合力抗清,此地又成了抗清的前沿阵地。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平潭陷落,清廷为困死抗清武装,强迫岛民内迁,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一统,平潭才再度复兴。



1912年(民国元年)10月14日,平潭厅升格为县,称平潭县,县府设于潭城镇江仔口。



1949年9月23日,平潭县人民政府成立,宣告彻底解放。2009年9月4日,成立福州(平潭)综合试验区。2012年2月,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



新时代的平潭,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台海对抗的最前沿,也是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窗口。



1996年台海危机,同年3月18日至25日,解放军在平潭岛进行了第三次登陆演习,一时之间战意浓。



同时平潭又抓住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文旅为先导,打造了“68海里景区”等一系列蕴含两岸统一意味的景点,必将成为未来两岸交流发展的重要枢纽。



平潭厅乡土志略

总叙·章第一

【原文】

福州巽位,厥有平潭。

东临台澎,西界府南。

县城窎远,岛峙东岚。

孤悬洋面,天海空涵。

帆风顺逆,潮信熟谙。

甲臻十二,舆地略探。

山区上下,习俗详参。

岛环百八,六万女男。

东西南北,里距舍三。

农商兵贩,盐卤螺蚶。

文风渐启,武贵夙耽。

略编志乘,海上佳谈。


【译文】


在福州东南方,有个名叫“平潭”的地方。它东边隔海面临台湾、澎湖,西面与福州府南部地区为界,离所属的福清县城也相当遥远。岛上耸立着东岚山(君山)。远望平潭,孤悬于广袤的海面上,天高海阔,浩渺无涯。洋面上风向变化不定,行船更应熟悉潮信汛息。平潭厅辖区达到十二甲,分为“上山”和“下山”。山川地理已大略探明,民情习惯风俗也有详细考察。四周环列着一百零八个大小岛屿,男女岛民有六万人。从东到西,自南而北,两下距离约有九十里。人们从事农、商、兵士、小贩各个行业,出产海盐、螺、蚶诸般物品。当地文化教育开始兴盛,风气已逐渐开化,军事海防更是早早做了防备。厅衙简略地编撰这部志书,将给海岛平潭留下美谈。


历史志未置本境以前章第二

【原文】


上古三皇,本境茫茫。

粤稽五服,唐界要荒。

扬州远属,虞夏难详。

七闽始号,周世初强。

屏藩越楚,秦汉相忘。

东吴迄晋,六代无常。

建安郡远,海屿沧浪。

原丰辟地,浮岛汪洋。


【译文】


在远古三皇时代,平潭还是个无人知晓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要论起在全国的地域位置,在唐尧时代按照古代“五服”的划分,平潭处于“要服”“荒服”之地,距离中原王城二三千里,最早属于古扬州区域。直到虞舜、夏商时期,具体的建置和领属关系也无从查考。进入周朝时代,福建才称为“七闽”之地,开始强盛起来,成为越国、楚国的藩属和屏障。秦时设立闽中郡,汉代秦后复立闽越国,后又徙民于江淮间,闽越地沦为废墟,后闽越遗民又自立“冶县”。从三国东吴到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代,时为郡县,时为州府,变化不定。不论是先前的建安郡,还是后来分设的原丰县,海坛都只是大海汪洋中的一个岛屿。


历史志既置本境以后章第三


【原文】


隋唐设县,命名孔彰。

闽县长乐,万安福唐。

福清牧马,本境维良。

元升州治,明复县疆。

大清一统,海宇平康。

康熙设镇,兵气方扬。

县分雍正,文职滥觞。

嘉庆丞沧,任重海洋。

移镇改协,偃武弛防。

海山患盗,邻县强梁。

江田南日,莆乐相望。


【译文】

闽省在隋唐以后设置的县治,名字都很显赫。先是原丰县改为闽县,后又分立长乐县,再从长乐县分设万安县,后来改称福唐县、福清县。平潭就先后隶属于这些县。福清县曾置牧监,海坛岛也辟为牧马场,所产马为良种。元朝时福清升为州,明朝又恢复为县。大清一统,天下太平。康熙年间设置海坛镇,海防巩固,军威发扬。雍正时平潭分设县丞署,开始了文官治理年代。嘉庆初年改设为军厅,担当起海防重任。光绪十三年移去海坛镇署,改为“协”署,军备防务松弛削弱。因此海坛又盗贼为患,时常遭到周围海匪强盗侵扰。海坛与莆田东之南日、长乐江田隔海守望,历来同是海疆门户,不可忽视。


政绩志章第四


【原文】


官守贤良,地方之福。

按代考稽,师承在目。

兴利为民,公德恩育。

去害刚方,神明摄服。

听讼清明,勤慎抚鞠。

政绩在兹,美不胜录。


【译文】


官员操守高洁,德才兼备,施行仁政,这是一方百姓的福气,受惠非浅。按照年代顺序,查考档案文牍,历任官员的施政上承下接都记载在案卷各个篇目里。(他们)推行有利措施让百姓受益,施行德政、公平仁爱使人民受到恩惠和教育。去除弊害则刚正有力,社会安定,百姓受益,民心悦服,就是神灵也为之折服。受理诉讼案件判断公正严明,行事勤勉谨慎,对部属体恤谦恭。桩桩政绩摆列在那里,好到记录不完。


兵事志章第五


【原文】


国家威福,恶浪息鲸。

海疆职总,御寇东瀛。

稽之古代,外患迭生。

搜罗考证,揽辔澄清。


【译文】


国家的强盛,凭借军威和福德,可以平服那些战争祸乱。守卫海疆的战船炮垒,是用来抵御来自海上的倭寇和外敌的侵犯。查考历代以来的记载,外敌侵扰曾屡屡发生。搜集和考证档案记载,海坛的守将都有“揽辔澄清”的志向,他们戎马倥偬,守疆拓土,指挥若定,荡涤贼寇,海宇承平。


耆旧志章第六


【原文】


稽文考献,耆旧是征。

立朝治世,事业可稽。

家居治己,学问足登。

先贤往哲,复世师承。


【译文】


查考文献案牍,记载着那些德高望重先辈们的事迹是真实可信的。他们为国家办事,善于处世待人,一生事业为人称道;严于律己,治家有方,学问又十分高深渊博, 值得加以登录和记载。这些贤达哲人的德行操守和学术造就,后世应当继承和发扬。


人类志章第七


【原文】


本厅人类,繁衍军籍。

苗猺獞黎,海疆绝迹。

下府台民,舵工䑩客。

汐往潮来,海山是宅。


【译文】


平潭早先人口,大多从驻扎海坛的军人蕃衍而来。苗、瑶、侗、黎等少数民族在这里还没有发现过。泉州、漳州等闽南人和来自台湾的人在此落户入籍;还有行船的船工和在海上往来的客商,随着潮汛进进出出,他们都把“海山”当做是落脚住宿的家和在此定居。


回、番、畲、猓、苗、猺、獞、狑、犽、狼皿、㹧 、打牲、貂、黎;土司。


本境在海中,查无其类,无从编入。


户口志章第八


【原文】


明代潭民,曾移内地。

清历康熙,复迁本治。

疾疫兵荒,风沙灾异。

户口凋零,连番徙避。

丞佐贤良,劳心总字。

盛世滋生,于今畅遂。

户万三千,民忘猜忌。

女二万零,男四万备。

编核无讹,版图堪志。


【译文】


明朝为了防倭实行“海禁”和“徙民”,平潭百姓曾迁移内地。清朝初年也曾“迁界徙民”,到了康熙年间平定台湾才正式“展界”,回迁岚岛。平潭几经瘟疫、战祸,又有风沙天灾,接连几次迁移避害,造成人口锐减。设置县丞署以来,官员贤能良才,尽心勤政,安抚体恤百姓。处于盛世时代,百姓蕃衍生息,如今生活舒心遂意。全境现有人口一万三千户,女性二万多人,男性四万有余;百姓彼此信任,真诚相处。经过调查编册查核无误,户籍图册值得载入志书。


阖潭一万二干三百一十九户,男丁大小共四万二千四百三十二丁,妇女大小共二万六干四百二十口。据公牍。


氏族志章第九


【原文】


以官以字,以地以事。

子孙世传,厥有姓氏。

平潭人民,略为考系。


【译文】


人的姓氏,有的来自官位爵号,有的用先祖的谥号或字号为氏;有的来自封邑郡望或国号,有的用祖辈的官职名称为姓。子孙世代传承,才有了现在的姓氏。平潭百姓,大略查考就明白各个姓氏的世系源流。


平潭地方:上六甲,林、高、游、吴四姓最为大族;下六甲,林、陈、李、何最为大姓。平潭本街有宦族詹、江等姓。盐埕有下府客民庄、黄等姓。平潭街市有商民系长乐、莆田者,杂姓间处。


宗教志章第十


【原文】


尊孔之诏,下自九天。

平潭海屿,圣教力宣。

其他异教,莫比白坚。

寺观虽有,鲜住道禅。

耶稣天主,两教久传。

安立美以,教会相沿。

细民附和,敎(同“教”)见不鲜。


【译文】


尊孔的诏令,由宫廷皇上颁发下来。平潭地处海岛,也是大力宣扬孔孟圣教。其他外来宗教与别派,都比不上儒教的尊崇和高尚。平潭虽有寺庙道观,但很少住有道士禅师。耶稣教、天主教传入很久,安立间和美以美两教会一直延续到现在。平民百姓信教入会,已经并不少见。


實(实)业志章第十一


【原文】


庶民散处,厥类攸分。

海滨渔户,如水如云。

兼农兼工,无知无闻。

士鲜恒产,教读课文。

兼及农渔,艰于膏焚。

经商服贾,鱼盐纷纷。

兼作船户,水手习勤。

武功较著,代有奇勋。

认真讲求,可任海军。


【译文】


平潭岛上的平民百姓分散居住在各个地方,分门别类从事不同的职业和工作。靠海边的渔户就像水聚云集一样,最为多数,有的也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兼木工、打铁等手工艺,劳作一生,默默无闻。岛上的读书人很少有什么家产,只靠教授学生读书识字为生,也有兼及务农或“讨海”,维持生计十分艰难。做生意跑买卖的商人小贩,经营着鱼盐各种货物,品种繁多;有时也兼做“行船”运输或学着水手操作功夫。平潭行伍人的功绩相当显著,历代都有建立奇勋的武将。岛上渔民加以认真训练,可以组成海军部队,担负巡海守疆的任务。


地理志章第十二


【原文】


脉自乾来,长乐入手。

御国滨海,高峙陵阜。

落脉沧溟,蜿蜒而走。

小练大练,迹无痕有。

伏起钟门,君山列后。

气象万千,峰高雄厚。

曲折之玄,纵来横受。

协署厅衙,一奇一偶。

所惜风沙,患居两肘。

险恶海屿,日夕潮吼。

关隘四弛,难防盗薮。

道通水程,前后左右。

众志成城,须策战守。

渡入福清,松下海口。

更有白鹤,福清南首。

兵商往来,福叨天后 。

海渡平安,神慈不朽。


【译文】


海坛山的地理走向源自西北方向的永福县瑞云峰山脉,向东南延伸至长乐,再从濒临大海的长乐御国山,那连绵的峰峦山岭高高峙立,地势落向苍茫大海,蜿蜒曲折不断前伸至海坛。悬浮海上的大练岛、小练岛,远望时隐时现;伏卧而起的钟门山,后面就坐列着巍巍君山。高插入云的峰峦雄浑庞然,晨岚晚雾,晓日落霞;周围山峦起伏曲折,纵横错列,真是气象万千。海坛山余脉南延,伸向城域,协署军衙和海防厅衙,一北一南,遥遥相对。只可惜风沙为患,时常威胁着百姓生活。海上岛屿地势险恶,台风骤起,日夜海涛怒吼。虽然关隘汛地力量减弱,难以防范盗匪肆虐;但是只要大家万众一心,预先善谋良策就能守备岚疆。海上水路交通,连接四方;渡船可达福清海口、南部白鹤和长乐松下。战船、商船来往海上,受到天后妈祖福恩保佑,航海平安无恙,仁慈海神功德永常。


道路志章第十三


【原文】


上山下山,水陆津梁。

东西南北,大小帆樯。

潮来成海,潮退埔场。

舟行人行,庐舍相望。

福州下府,来往通商。

轮舟万国,道集东洋。


【译文】


平潭十二甲分为上山和下山,海上陆地都有渡口和道路桥梁交通。东西南北四周港口停泊着大小船只。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露出沙埔滩涂。大路上人来车往,村落房舍间彼此相望。平潭和沿海南北各地来往贸易经商,轮船舟楫更驶向万国他邦,常聚集在日本、台澎、东南亚更远的地方。


物产志章第十四


【原文】


天生人造,共征物产。

动物植物,矿物胥练。

三者分详,精华无限。


【译文】


不论是天然出产的,还是人工制造的,都是我们看得见形样的诸般物品。平潭物产有动物,有植物,还有需要经过拣选的矿物。这三方面物产分别详细开列出来,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人间无比的精华所在。


商务志章第十五


【原文】


台煤麻苧,运自外洋。

内地布丝,大宗米粮。

其次杂贩,来集航樯。

本境鱼货,出售遐方。

鱼觔配盐,中盛销场。

海关分设,裕课通商。


【译文】


台湾的煤炭和麻丝、苎丝等货物,都是由海上运进平潭。还有依靠内陆运来布匹、丝绸和大量的大米食粮。其次,各种小商小贩也都纷纷到来集市贸易经商。本地的鱼货水产品,也运销到岛外各地很远地方。渔民捕获的鱼货配给定量渔盐,用以加工腌制,从而畅通和繁荣了销售市场。海关在平潭分设关卡,从宽纳税,大大便利了各地来到平潭贸易的大小货商。


宋廷模(清)


参考来源:

《平潭县志·卷二十四·艺文志》

《平潭厅乡土志略译注考释》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平潭同知宋廷模编写《平潭厅乡土志略》一册,全册共十五章,是平潭志书的开山之作。


宋廷模,号子山,云南晋宁州人,举人出身,生卒年不详。公元1904年(光绪甲辰,即光绪三十年),领福建候补知府的宋廷模从兴化水利局调署平潭同知,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浙江山阴金士俊接任,历时三年左右。三年间,宋廷模在平潭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征剿海匪以保境安民,移城隍庙、修志存史、办高等学堂大兴文教移风易俗,谋竹屿口围垦、开涵泄湖造田、设立织布局以体恤民瘼、造福民生,诸创举对后世平潭有着深远之影响。


1921年(民国十一年)县知事黄履思倡修《平潭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