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ver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什么?)

2023-03-22T14:28:06

今日原句

Today, the debate continues over how well the gray wolf is fitting in at Yellowstone. Elk, deer, and coyote populations are down, while beavers and red foxes have made a comeback.(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C篇)


内容分析


上周总结了转折的逻辑关系,这周就立刻看到了while表示对比的句子。


Today, the debate continues over

现在,辩论在继续关于


“continue 继续” 可以是及物动词表示 “继续某事”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表示 “某物持续存在” over 在这里是 “关于、由于” 的含义,替换成 about 也没问题。


how well the gray wolf is fitting in at Yellowstone.

灰狼是否适合黄石公园


how well引导的宾语从句 出现,补充辩论的内容。 “how well 在多大程度上、到什么程度” ,一般用于进行效果评估。比如:


No one knows yet how well she might recover.

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她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fit in 适合、融入环境” 是一个在高考里经常考察的短语,也是记叙文里经常出现的情节。

Elk, deer, and coyote populations are down , while beavers and red foxes have made a comeback .

麋鹿、鹿和土狼的数量在减少,而海狸和红狐狸已经回来了。


动物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点:1、 while 在进行两方事物的对比,所以两方性质一定截然不同;2、如果 “populations are down” 是数量下降,那么 “have made a come back” 就一定代表数量上升的意思。这就是逻辑关系对于句子理解发挥的作用。


中文机械翻译

现在,辩论在继续关于灰狼是否适合黄石公园。麋鹿、鹿和土狼的数量在减少,而海狸和红狐狸已经回来了。


中文优化翻译

今天,关于灰狼是否应该在黄石公园出现的辩论仍在继续。麋鹿、鹿和土狼的数量减少了,同时海狸和红狐狸的数量却开始上升了。




我们继续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梳理,这一次来说说考试中分值最大的部分——阅读理解。


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如下问题:


文章读不完怎么办?

阅读速度慢怎么办?

单词记不住怎么办?

文章看不懂题目怎么做?

有好多不认识的词怎么办?

应该先看题还是先看文章?

我想的和作者总是不一样怎么办?

我觉得这两个选项都可以怎么办?

我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读不懂怎么办?

要想题目做对是不是必须把句子翻译出来?


如果逐一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会陷入“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阅读理解是一种 宏观题型 ,需要有 系统性解题思路 ,也就是说,你需要从 更高的角度 来审视题目。


我觉得各位看到 “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 这些抽象的词汇,恐怕也不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所以还是来看例子吧,看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例1:The writer mentions the benefits in the last paragraph in order to __________.

A. make teens feel much better about themselves

B. encourage teens to care about his own needs

C. help parents reason teens into volunteering

D. get parents to do more community service


我要是直接问你这道题选什么?各位一定觉得我疯了。但是如果我问你面对这道题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回答?


问最后一段,我就去看最后一段呗……


这就是典型的“见招拆招”式的解题思路,你会发现自己永远被题目牵着走,如果自身基础没那么过硬,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你去看最后一段,如果单词不认识怎么办?如果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看不懂怎么办?如果你想的和作者不一样怎么办? 你看,这些问题就都来了。


那么什么叫 “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 解题呢?面对这道题,你应该思考的是如下几点:


1、注意审题

题目问我的并不是“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好处”,而是“最后一段写到好处是为了干什么”。前一种问法必须去最后一段里找细节对应,是 客观题 ,而后一种问法并不需要去看最后一段,因为作者在文章里写的任何文字,都只有一个目的——为文章主旨服务。所以这道题是一道 主旨题


2、注意选项差异

四个选项可以分成两类,不知道各位是否能看出来。


A. make teens feel ……

B. encourage teens to ……

C. help parents ……

D. get parents to ……


AB两个选项涉及 “孩子” ,CD两个选项涉及 “家长” ,那么这篇文章的主旨,到底是“让孩子……”还是“让家长……”呢?这就是宏观解题的重要思路: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也就是 文章的写作对象


文章里的作者一般以第一人称 I或We 出现,而读者则是第二人称 You 。一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 作者写作的出发点 ,在落笔之前就要绝对明确,否则文章写作毫无意义。你都不知道文章写出来给谁看,那写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文章第一段。


Getting your teen to think beyond his own immediate needs can be more difficult than cracking a nut with a plastic fork. But don’t worry. It’s not impossibl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encourage your teen to care about those outside his immediate circle of friends. As he begins to have responsibility towards others, he will realize he feels even better about himself .


这一大堆废话具体内容暂时不管,你需要重点关注红字的人称。 “your teen 你的孩子” “he / his / himself 他/他的/他自己” ,各位应该能够立刻意识到, 这篇文章是写给家长看的,内容和孩子有关


再来看看CD两个和家长有关的选项,答案是C不言而喻,因为D选项和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C. help parents reason teens into volunteering

D. get parents to do more community service


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你会发现很奇妙的事。这道题本来问的是最后一段,但是解题依据实际上在第一段就明确地告诉你了。正常情况下,在你读到这道题的时候,第一段早就读过了,所以看完题就可以直接选出C,根本就不需要去看最后一段的任何文字。当然,你愿意去看最后一段也肯定能选出正确答案,但是考场上的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这道题需要你具备的就是两个能力: 1、知道这道题是主旨题;2、知道要去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一种能力面向题目,一种能力面向文章,阅读理解就是考察你 对文章和题目的主动操作和掌控能力


现在是不是感觉到 “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 解题思路的差异了呢?我们明天继续讲,这只是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