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 轮胎 生产年份(抗战时期的轮胎厂)

2023-04-04T12:14:55

中国轮胎工业凋零时期(1937---1949)

辉煌的时间总是很短的,随着日本全面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黑暗时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当时国内知名的橡胶工厂,大中华橡胶厂承制了中华民国后勤部委制的防毒面具,还为笕桥空军学校制造了飞机轮胎。

此时,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此时的大中华橡胶厂总公司已迁至香港乍畏街84号。而中国轮胎工业的奠基者、大中华橡胶工厂的创始人薛福基于1937年8月14日下午乘车经过大世界时,被日军的炸弹炸伤,不幸于月底赍志而逝,年仅44岁。

薛福基先生是一位勇于开创、爱国爱乡、潜心事业的优秀近代民族企业家,他和开创的大中华橡胶厂在中国轮胎发展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向他致敬!

随着上海被日军侵占,大中华橡胶工厂位于当时虹口区宁国路的第三分厂和南市的第四分厂先后被占,抗战初期统计国内外损失共计6149138法币。当时部分设备随当时政府内迁,不幸的是在辗转湖南沅陵,长沙,经由湘桂路运往内地的途中被散兵拦截损失大部。剩下的部分又在河内被登陆的日军洗劫一空。幸好留在租界的厂房得以保存,轮胎产量1937至1940期间并没有多大的下降。橡胶制品是战争前线不可缺少的军事物资,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员工想尽办法将自己生产的轮胎、面具、胶鞋等物资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抗战前线的中国军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外来侵略者的打压下,我国很多橡胶厂和轮胎厂都承受不住了,要么倒闭或被列强霸占,要么被战火吞没。

比如,曹海泉在山东青岛开设的同泰胶皮工厂,该工厂生产的“骆驼牌”自行车轮胎由于国产轮胎成本低,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快便闻名全国,订购者络绎不绝。

抗日战争爆发后,青岛沦陷,日本三菱工业欲兼并同泰各厂,遭曹海泉坚拒,1938年1月“同泰胶皮厂”被日军查封,曹海泉遭日本宪兵抓捕,迫不得已于1939年由日本“牛岛洋行”强行以4万日元入股,变成了以日资为主的“中日合资”企业,被改名为“三菱牛岛工厂”。


与之同时,俄资、日资橡胶企业先后进入中国。日军侵华,民族企业纷纷倒闭,日资企业乘机大肆扩张,在青岛、沈阳等地建设轮胎、军需品等大型工厂,在华企业数量占到55%以上;1943年,日资轮胎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8%。

1944年,国民党政府利用美国提供的战时援助,在贵阳和重庆建了两个翻胎厂。抗战期间,大后方的橡胶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1927年,抗战前广州的橡胶厂已有10余家,上海橡胶厂数量也达到8家,但抗战后已无几家......

经过多年战争摧残,1948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全国名义上仅有橡胶厂263家,拥有炼胶机(开放式)1009台,月生胶加工能力4000—5000吨,实际上这些企业多是作坊式生产,设备老化,缺东少西,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1949年,全国轮胎产量只有3.0万条(有资料显示为2.6万条),输送带44.7万平方米,胶鞋4467.4万双,炭黑252吨,橡胶总消费量仅1.3万吨。

1927年,抗战前广州的橡胶厂已有10余家,上海橡胶厂数量也达到8家,但抗战后已无几家......


经过多年战争摧残,1948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全国名义上仅有橡胶厂263家,拥有炼胶机(开放式)1009台,月生胶加工能力4000—5000吨,实际上这些企业多是作坊式生产,设备老化,缺东少西,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1949年,全国轮胎产量只有3.0万条(有资料显示为2.6万条),输送带44.7万平方米,胶鞋4467.4万双,炭黑252吨,橡胶总消费量仅1.3万吨。

刚萌芽壮大的近代民族橡胶轮胎工业在战争后已是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但黑暗即将过去,黎明的太阳正在升起。

中国轮胎工业新生时期(1950---195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轮胎工业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面对被战争破坏的轮胎工业,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依靠工人群众,破解技术、设备、原材料和资金四道难关,全力扶持国有(从国民党手中接管)、私营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

1950年至1952年,在国家以大米换橡胶、增强国营橡胶厂生产计划性、对私营企业加强指导、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型橡胶产品、以及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加快合成胶研究应用等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国轮胎工业快速复苏。

从东北开始,天津、上海、青岛,国营橡胶厂率先恢复生产,并着手专业化分工和改造,私营企业数量迅速扩大。短短3年,上海橡胶企业由1949年的不足百家,发展到1952年的230余家,天津也由98家增加到140家。

1950年全国生产轮胎7万条、胶鞋4674.8万双;1951年生产轮胎23万条、胶鞋6640.5万双;到1952年,全国生产轮胎42万条,胶鞋6169万双。

全国橡胶工业胜利完成各项生产恢复任务,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等都超历史最好水平。

青岛橡胶厂扩大为山东橡胶总厂,轮胎年生产能力达到7万条,1952年遵照军委命令,又自力更生建成年产2万条航空轮胎车间,生产出第一条歼击机轮胎。

从1953年起,中国经济建设开始实施5年计划。国家对橡胶工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并提出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的发展方针,培育出了一批像国营第一橡胶厂、国营第二橡胶厂、上海大中华、正泰橡胶厂这样的大厂,总生产能力14万条。

正当新中国热火朝天搞经济建设时,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橡胶工业随即转入战时轨道,沈阳橡胶一厂、二厂、九厂的3000多名职工及家属,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自己动手,风雪无阻,仅用98天时间,把工厂迁到牡丹江桦林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并建成投产,生产出前线急需的汽车轮胎,被命名为东北第一橡胶厂。

战争开始后,中国成为美国经济遏制的对象之一,在美国的操纵下,先后有40 多个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禁运。


而轮胎作为军用战略物资,是被禁运的重要物资,只能自力更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轮胎行业的先驱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创造了奇迹,成功保障了轮胎的供给!

中国轮胎行业形成四大轮胎家族

建国后,国内轮胎行业主要形成了四家轮胎基地(国营第一橡胶厂、国营第二橡胶厂、上海大中华橡胶厂、正泰橡胶厂)。这四个轮胎基地为近现代中国轮胎工业分布奠定了基础。

国营第一橡胶厂(牡丹江)

1938年,东北橡胶公司沈阳橡胶一厂投建,轮胎年产能5万条.


东北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橡胶厂,在沈阳、丹东、辽阳等地成立国营沈阳橡胶一厂(轮胎)、沈阳橡胶二厂(胶带)等共9个橡胶厂、1个机修厂、1个研究室 ,并率先恢复生产。


抗美援朝爆发后,东北橡胶工业随即转入战时体系,沈阳橡胶一厂、二厂、九厂的3000多名职工及家属,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自己动手,风雪无阻,仅用98天时间,把工厂迁到牡丹江桦林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并建成投产,生产出第一条“红旗牌” 轮胎,被命名为东北第一橡胶厂。及时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年底,沈阳橡胶一厂与同迁的沈阳橡胶二厂和辽阳橡胶九厂合并,改成国营第一橡胶厂(牡丹江),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年产能达到10万条。


1952年轮胎产量达到17.3万条,居全国之首。1955年为一汽配套,规模扩大至60万条。


1952年专门建立起年产3万条的火炮、坦克和工程大胎车间等军工轮胎生产。


1950年,沈阳橡胶一厂、二厂、辽阳橡胶九厂,奉命北迁至牡丹江桦林,组建国营第一橡胶厂,后改为桦林橡胶厂。1999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上市公司。

这里曾是新中国轮胎行业的摇篮,是几代人用热血、汗水、青丝、白发建造的家。老一辈工人们,在日伪时期留下的荒废纸浆厂旧址上,在基本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用100天时间,提前建成自己的橡胶厂,生产出第一条“红旗牌” 轮胎。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人拉,肩扛,战风雪,斗严寒,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桦林橡胶厂,曾多年位居中国轮胎行业榜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桦林被称为中国轮胎行业的摇篮,向全国各地输送4000多名轮胎行业骨干人才。党和国家各届领导人,先后视察工厂,给予极高的评价与鼓励。


2003年7月13日,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竞买购得桦林轮胎1.5亿国有法人股,成为控股的第一大股东。这是外资收购国有A股的首例,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 国营第二橡胶厂


1933年,日本橡胶株式会在青岛沧口下街北端征用营子村土地筹建青岛太阳鞋场。1935年5月开始生产胶鞋,年产量300万双左右。


1938年石桥正二郎创办的石桥(普利司通)轮胎工业公司又在青岛太阳鞋厂增建轮胎和帘子布工场,轮胎生产能力12万条。


1940年两场分开,在轮胎和帘子布工场成立了石桥(普利司通)轮胎工业公司青岛工场,并增添了胶带及胶管生产设备。


1944年2月鞋、胎两厂合并,建立了青岛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最高年产量为轮胎2.3万条,胶鞋340万双,自行车和力车胎86万条。该公司除了生产各式胶鞋和轮胎外还生产V型皮带、机械用皮带、输送带、各种胶管、棒球、皮球、绝缘胶布和医用手套。


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橡胶厂由青岛市军管会接管,工厂利用较短的时间恢复了生产。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重点工业转入战时轨道,青岛橡胶厂作为国内最重要的轮胎厂研制生产出了飞机轮胎,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8月,朱德元帅亲临视察该厂。


1952年该厂隶属省工业厅为山东橡胶总厂第一厂。1953年2月改属为轻工部,厂名为山东橡胶总厂,在青岛、威海下设二、三、四分厂。后将二、三、四分厂改名为国营第九、六、十二橡胶厂,山东橡胶总厂改名为国营第二橡胶总厂和国营第二橡胶厂。


1960年更名为国营青岛第二橡胶厂,1963年为青岛第二橡胶厂,该名称一直沿用了30多年,以致在国内轮胎行业“二厂”几乎成了一个品牌。1954年,该厂轮胎产量已从52年的20万条达到60万条,成为国内最大的两家汽车轮胎生产厂之一。

青岛黄海轮胎厂隶属于央企中国化工,素有“轮胎界黄埔军校”的美誉,至今已有86年的历史,制造了中国“第一条”马车轮胎、汽车轮胎,以及飞机轮胎,也是国内首家拥有全钢丝载重胎生产技术的企业。

1954年,该厂轮胎产量已从52年的20万条达到60万条,成为国内最大的两家汽车轮胎生产厂之一。


1954年11月,后来曾经任青岛副市长和山东省总工会主席的郑干任中共国营第二橡胶总厂党委书记,毛泽东的堂侄毛远耀任国营第二橡胶总厂厂长,毛远耀同时兼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由于毛远耀的行政级别较高,据说当年中共青岛市委多次会议在国营第二橡胶总厂厂长室召开。

1956年,成立了青岛橡胶工业学院和橡胶工业学校,为该厂和国家培养了大量橡胶专业技术人员。

1958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即后来的青岛科技大学。

国营青岛第二橡胶厂经历了诸多变迁,名称变化如下:青岛太阳鞋厂——青岛橡胶工业株式会社——齐鲁公司青岛橡胶厂——山东省工业厅青岛橡胶第一厂——国营第二橡胶总厂——国营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集团——青岛黄海橡胶集团。

  • 上海大中华橡胶厂

从第一条汽车轮胎、第一条棉帘线轮胎、第一条全钢子午线载重轮胎,到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子午线轮胎的工厂,大中华橡胶厂为中国橡胶工业延续了火种。 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中国早期最大的橡胶工业企业,也是最早制造轮胎和出口轮胎的工厂。

1928年由旅日侨商余芝卿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等创办于上海,起初主要生产双钱牌胶鞋、力车胎等橡胶制品。1933年改组为大中华橡胶厂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在上海、天津开设多处分厂,最多时有8个分厂。1934年开始生产各种双钱牌汽车轮胎、卡车轮胎。

解放前夕,大中华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有制造厂6家、原料厂3家、机器修造厂2家,拥有职工4000余人,另有两家独立经营的原料厂。

解放后,大中华橡胶厂在新政府的帮助下,快速复苏!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大中华厂先后接到支援前线军鞋和军胎的任务。

当时的轮胎制造技术,相当原始和落后。上海所有的轮胎产能,加起来一个月只能交付2500条。

为了支援前线,大中华厂上下动员起来,工人自发捐钱,还发明了主要原料炭黑的代用品,以及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中华橡胶厂在轮胎技术上也不断创新,引领了当时的先进潮流。


50~60年代,大中华橡胶厂采用较新型的快速密炼机、压片机,首家引进联邦德国滚压包边成型机。18台老式成型机改进为后压滚包边半自动成型机。

1953年2月,大中华橡胶厂首先试掺了苯合成橡胶,次年在国内推广,缓解了天然胶供应不足的矛盾。

1955年先后研制出拖拉机轮胎和无内胎轮胎,并开发出14.00-20以下规格的载重轮胎系列。

1957年双钱牌汽车轮胎在国内率先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

1958年,大中华橡胶厂在国内首先试制出斜交钢丝帘线轮胎、棉帘线子午胎、人造丝帘线轮胎,并推行轮胎高温短时间硫化的重大工艺改革,降低了能源消耗,轮胎产量比上年提高1.5倍。

1961年,大中华橡胶一厂力车胎生产开始移交中南橡胶厂,1981年定名为上海大中华橡胶厂,1990年与上海正泰橡胶厂联合组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成为公司核心层企业。1992年公司改制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轮胎行业首家上市公司。2007年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正泰橡胶厂

正泰橡胶厂的前身——上海义昌橡皮制物厂成立于1927年7月。

建厂后,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也日增月盛,历经增资改组,于193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上海正泰橡皮制物厂”。


据悉,正泰橡胶厂从1927年至1933年间经历了诸多风险,1933年的灾变,几乎把正泰橡胶厂推到了破产的边缘。


不过,正泰橡胶厂却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从一个设备简陋的厂子,发展到五个制造厂、一个总公司、十个分公司、职工五千余人的大型企业。


1935年4月4日,上海正泰公司正式注册了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品牌。正泰橡胶厂的经理薛铭三将"WARRIOR"谐音得来"回力"中文商标名,"回力"含寓"回天之力",喻指"能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后,橡胶工业遭到了巨大的灾难。上海31个橡胶厂,毁于日军炮火的资产即近总额的四分之一。正泰橡胶厂也在那时改组为正泰信记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杨少振升任营业主任,1941年又升任副经理,逐渐成为掌握正泰厂的实权总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杨少振带领下,正泰橡胶扩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改进经营管理,在全市广设销售网点,并先后在无锡、杭州、汉口、南昌等地开设营业所,当时职工达2600人。

由此,"回力牌"的商誉,在橡胶制品行业中,越来越声势磅礴,举足轻重,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1946年,看到汽车轮胎的需求,正泰开始生产轮胎,1947年第一条"回力"轮胎由上海正泰橡胶厂生产。

1947年,时局动荡经济萧条,各地的小橡胶厂纷纷倒闭,正泰橡胶厂则在整合兼并中更加壮大。


1948年,当时民国第七次全运会在上海召开,工厂还向运动员赠送了"回力"新型篮球鞋,并租用飞机在运动场内散发有奖传单,使"回力"享誉全国。

到1948年底,正泰已拥有5家分厂、12个发行所、3个门市部、2座仓库,发展成为职工五千余人的大型企业。但由于时局不稳,1948年正泰生产下降40%;1949年解放前夕,生产又下降40%。

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正泰橡胶厂历经劫难却屹立不倒。据悉,1950年抗美援朝时,橡胶厂还捐献了五架飞机,用以支援前线作战。发展至1980年,正泰已成为全国最大轮胎企业,年产能已达150万条,在当时的中国,产能规模可以说是数一数二。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依然面临列强的战争威胁,轮胎工业作为中国的军备行业,也适应战争的需求,随着国家三线建设在全国各地开花,中国现代轮胎工业的分布雏形慢慢形成。